导航:首页 > 科创数据 > biospecifics生物股票成交量

biospecifics生物股票成交量

发布时间:2021-04-18 07:46:18

❶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英文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
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 (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他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第二章
1,构形(configuration):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形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放置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肽单位(peptide unit):又称为肽基(peptide group),是肽键主链上的重复结构。是由参于肽链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和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氨氢原子和两个相邻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4,蛋白质二级结构(protein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布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有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二级结构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和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
5,蛋白质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盐键维持的。
6,蛋白质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是具有三级结构多肽(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7,α-螺旋(α-heliv):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4+n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古典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8, β-折叠(β-sheet): 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和位于同一个肽链的另一个酰氨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是平行排列(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9,β-转角(β-turn):也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是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的一种非重复多肽区,一般含有2~1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5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的转角又常称为环(loop)。常见的转角含有4个氨基酸残基有两种类型:转角I的特点是: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羰基氧与第四个残基的酰氨氮之间形成氢键;转角Ⅱ的第三个残基往往是甘氨酸。这两种转角中的第二个残侉大都是脯氨酸。
10,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也称为基元(motif).在蛋白质中,特别是球蛋白中,经常可以看到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1,结构域(domain):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域通常都是几个超二级结构单元的组合。
12,纤维蛋白(fibrous protein):一类主要的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通常都含有呈现相同二级结构的多肽链许多纤维蛋白结合紧密,并为 单个细胞或整个生物体提供机械强度,起着保护或结构上的作用。
13,球蛋白(globular protein):紧凑的,近似球形的,含有折叠紧密的多肽链的一类蛋白质,许多都溶于水。典形的球蛋白含有能特异的识别其它化合物的凹陷或裂隙部位。
14,角蛋白(keratin):由处于α-螺旋或β-折叠构象的平行的多肽链组成不溶于水的起着保护或结构作用蛋白质。
15,胶原(蛋白)(collagen):是动物结缔组织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它是由原胶原蛋白分子组成。原胶原蛋白是一种具有右手超螺旋结构的蛋白。每个原胶原分子都是由3条特殊的左手螺旋(螺距0.95nm,每一圈含有3.3个残基)的多肽链右手旋转形成的。
16,疏水相互作用(hydrophobic interaction):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这些非极性的分子在水相环境中具有避开水而相互聚集的倾向。
17,伴娘蛋白(chaperone):与一种新合成的多肽链形成复合物并协助它正确折叠成具有生物功能构向的蛋白质。伴娘蛋白可以防止不正确折叠中间体的形成和没有组装的蛋白亚基的不正确聚集,协助多肽链跨膜转运以及大的多亚基蛋白质的组装和解体。
18,二硫键(disulfide bond):通过两个(半胱氨酸)巯基的氧化形成的共价键。二硫键在稳定某些蛋白的三维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19,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弱的分子之间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范德华力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强的范德华力的排斥作用可防止原子相互靠近。
20,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济以及一些变性济的作用时,次级键受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
21,肌红蛋白(myoglobin):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它的氧饱和曲线为双曲线型。
22,复性(renaturation):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性的生物大分子恢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构象的现象。
23,波尔效应(Bohr effect):CO2浓度的增加降低细胞内的pH,引起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下降的现象。
24,血红蛋白(hemoglobin): 是由含有血红素辅基的4个亚基组成的结合蛋白。血红蛋白负责将氧由肺运输到外周组织,它的氧饱和曲线为S型。
25,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26,镰刀型细胞贫血病(sickle-cell anemia): 血红蛋白分子遗传缺陷造成的一种疾病,病人的大部分红细胞呈镰刀状。其特点是病人的血红蛋白β—亚基N端的第六个氨基酸残缺是缬氨酸(vol),而不是下正常的谷氨酸残基(Ghe)。
第三章
1,酶(enzyme):生物催化剂,除少数RNA外几乎都是蛋白质。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
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
2,脱脯基酶蛋白(apoenzyme):酶中除去催化活性可能需要的有机或无机辅助因子或辅基后的蛋白质部分。
3,全酶(holoen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包括所有必需的亚基,辅基和其它辅助因子。
4,酶活力单位(U,active unit):酶活力单位的量度。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25oC,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min内能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μmol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5,比活(specific activity):每分钟每毫克酶蛋白在25oC下转化的底物的微摩尔数。比活是酶纯度的测量。
6,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将1mol反应底物中所有分子由其态转化为过度态所需要的能量。
7,活性部位(active energy):酶中含有底物结合部位和参与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氨基酸残基部分。活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或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进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
8,酸-碱催化(acid-base catalysis):质子转移加速反应的催化作用。
9,共价催化(covalent catalysis):一个底物或底物的一部分与催化剂形成共价键,然后被转移给第二个底物。许多酶催化的基团转移反应都是通过共价方式进行的。
10,靠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非酶促催化反应或酶促反应速度的增加是由于底物靠近活性部位,使得活性部位处反应剂有效浓度增大的结果,这将导致更频繁地形成过度态。
11,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酶促反应最初阶段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这一阶段产物的浓度非常低,其逆反应可以忽略不计。
12,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t equation):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与底物浓度([s])关系的速度方程:υ=υmax[s]/(Km+[s])
13,米氏常数(Michaelis constant):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异至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υ0)达到最大反应速度(υma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4,催化常数(catalytic number)(Kcat):也称为转换数。是一个动力学常数,是在底物处于饱和状态下一个酶(或一个酶活性部位)催化一个反应有多快的测量。催化常数等于最大反应速度除以总的酶浓度(υmax/[E]total)。或是每摩酶活性部位每秒钟转化为产物的底物的量(摩[尔])。
15,双倒数作图(double-reciprocal plot):那称为Lineweaver_Burk作图。一个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倒数(1/V)对底物度的倒数(1/LSF)的作图。x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代表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的倒数。
16,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使Km增大而
υmax不变。
17,非竞争性抑制作用(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不仅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不变而υmax变小。
18,反竞争性抑制作用(uncompetitive inhibition):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而不与游离的酶结合的一种酶促反应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使Km和υmax都变小但υmax/Km不变。
19,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 活性部位含有在催化期间起亲核作用的丝氨残基的蛋白质。
20,酶原(zymogen):通过有限蛋白水解,能够由无活性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前体。
21,调节酶(regulatory enzyme):位于一个或多个代谢途径内的一个关键部位的酶,它的活性根据代谢的需要而增加或降低。
22,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活性受结合在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的其它分子调节的酶。
23,别构调节剂(allosteric molator):结合在别构调节酶的调节部位调节该酶催化活性的生物分子,别构调节剂可以是激活剂,也可以是抑制剂。
24,齐变模式(concerted model):相同配体与寡聚蛋白协同结合的一种模式,按照最简单的齐变模式,由于一个底物或别构调节剂的结合,蛋白质的构相在T(对底物亲和性低的构象)和R(对底物亲和性高的构象)之间变换。这一模式提出所有蛋白质的亚基都具有相同的构象,或是T构象,或是R构象。
25,序变模式(sequential model):相同配体与寡聚蛋白协同结合的另外一种模式。按照最简单的序变模式,一个配体的结合会诱导它结合的亚基的三级结构的变化,并使相邻亚基的构象发生很大的变化。按照序变模式,只有一个亚基对配体具有高的亲和力。
26,同功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化学组成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7,别构调节酶(allosteric molator):那称为别构效应物。结合在别构酶的调节部位,调节酶催化活性的生物分子。别构调节物可以是是激活剂,也可以是抑制剂。
第四章
1,维生素(vitamin):是一类动物本身不能合成,但对动物生长和健康又是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必需从食物中获得。许多辅酶都是由维生素衍生的。
2,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3,脂溶性维生素(lipid vitamin):由长的碳氢链或稠环组成的聚戊二烯化合物。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和K,这类维生素能被动物贮存。
4,辅酶(conzyme):某些酶在发挥催化作用时所需的一类辅助因子,其成分中往往含有维生素。辅酶与酶结合松散,可以通过透析除去。
5,辅基(prosthetic group):是与酶蛋白质共价结合的金属离子或一类有机化合物,用透析法不能除去。辅基在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始终与酶的特定部位结合。
6,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含有尼克酰胺的辅酶,在某些氧化还原中起着氢原子和电子载体的作用,常常作为脱氢酶的辅。
7,黄素单核苷酸(FMN)一种核黄素磷酸,是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辅酶。
8,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 phosphate):是维生素B1的辅形式,参与转醛基反应。
9,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是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辅酶,含有核黄素。
10,磷酸吡哆醛(pyidoxal phosphate):是维生素B6(吡哆醇)的衍生物,是转氨酶,脱羧酶和消旋酶的酶。
11,生物素(biotin):参与脱羧反应的一种酶的辅助因子。
12,辅酶A(coenzyme A):一种含有泛酸的辅酶,在某些酶促反应中作为酰基的载体。
13,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由异戊二烯组成的脂溶性光合色素。
14,转氨酶(transaminase):那称为氨基转移酶,在该酶的催化下,一个α-氨基酸的氨基可转移给别一个α-酮酸。
第五章
1,醛糖(aldose):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指定为C-1)是一个醛基。
2,酮糖(ketose):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指定为C-2)是一个酮基。
3,异头物(anomer):仅在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异头碳)上具有不同构形的糖分子的两种异构体。
4,异头碳(anomer carbon):环化单糖的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异头碳具有羰基的化学反应性。
5,变旋(mutarotation):吡喃糖,呋喃糖或糖苷伴随它们的α-和β-异构形式的平衡而发生的比旋度变化。
6,单糖(monosaccharide):由3个或更多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经验公式(CH2O)n的简糖。
7,糖苷(dlycoside):单糖半缩醛羟基与别一个分子的羟基,胺基或巯基缩合形成的含糖衍生物。
8,糖苷键(glycosidic bond):一个糖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分子(例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或缩酮键,常见的糖醛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
9,寡糖(oligoccharide):由2~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10,多糖(polysaccharide):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多糖链可以是线形的或带有分支的。
11,还原糖(recing sugar):羰基碳(异头碳)没有参与形成糖苷键,因此可被氧化充当还原剂的糖。
12,淀粉(starch):一类多糖,是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有两种形式的淀粉:一种是直链淀粉,是没有分支的,只是通过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另一类是支链淀粉,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的聚合物,支链在分支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13,糖原(glycogen): 是含有分支的α-(1→4)糖苷键的葡萄糖残基的同聚物,支链在分支点处通过α-(1→6)糖苷键与主链相连。
14,极限糊精(limit dexitrin):是指支链淀粉中带有支链的核心部位,该部分经支链淀粉酶水解作用,糖原磷酸化酶或淀粉磷酸化酶作用后仍然存在。糊精的进一步降解需要α-(1→6)糖苷键的水解。
15,肽聚糖(peptidoglycan):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唾液酸交替连接的杂多糖与不同的肽交叉连接形成的大分子。肽聚糖是许多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16,糖蛋白(glycoprotein):含有共价连接的葡萄糖残基的蛋白质。
17,蛋白聚糖(proteoglycan):由杂多糖与一个多肽连组成的杂化的在分子,多糖是分子的主要成分。
第六章
1,脂肪酸(fatty acid):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脂肪酸是最简单的一种脂,它是许多更复杂的脂的成分。
2,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不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3,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至少含有—C=C—双键的脂肪酸。
4,必需脂肪酸(occential fatty acid):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而动物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Eg亚油酸,亚麻酸。
5,三脂酰苷油(triacylglycerol):那称为甘油三酯。一种含有与甘油脂化的三个脂酰基的酯。脂肪和油是三脂酰甘油的混合物。
6,磷脂(phospholipid):含有磷酸成分的脂。Eg卵磷脂,脑磷脂。
7,鞘脂(sphingolipid):一类含有鞘氨醇骨架的两性脂,一端连接着一个长连的脂肪酸,另一端为一个极性和醇。鞘脂包括鞘磷脂,脑磷脂以及神经节苷脂,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膜内,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内含量丰富。
8,鞘磷脂(sphingomyelin):一种由神经酰胺的C-1羟基上连接了磷酸毛里求胆碱(或磷酸乙酰胺)构成的鞘脂。鞘磷脂存在于在多数哺乳动物动物细胞的质膜内,是髓鞘的主要成分。
9,卵磷脂(lecithin):即磷脂酰胆碱(PC),是磷脂酰与胆碱形成的复合物。
10,脑磷脂(cephalin):即磷脂酰乙醇胺(PE),是磷脂酰与乙醇胺形成的复合物。
11,脂质体(liposome):是由包围水相空间的磷脂双层形成的囊泡(小泡)。
12,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镶嵌有蛋白质的脂双层,起着画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
13,内在膜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插入脂双层的疏水核和完全跨越脂双层的膜蛋白。
14,外周膜蛋白(peripheral membrane protein):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的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和形成氢键与膜的内或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
15,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另外脂和膜蛋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16,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是离子或小分子扩散过脂双层膜能力的一种量度。通透系数大小与这些离子或分子在非极性溶液中的溶解度成比例。
17,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是带有中央水相通道的内在膜蛋白,它可以使大小适合的离子或分子从膜的任一方向穿过膜。
18,(膜)孔蛋白(pore protein):其含意与膜通道蛋白类似,只是该术语常用于细菌。
19,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那称为易化扩散。是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的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上,然后被转运过膜,但转运是沿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的,所以被动转达不需要能量的支持。
2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一种转运方式,通过该方式溶质特异的结合于一个转运蛋白上然后被转运过膜,与被动转运运输方式相反,主动转运是逆着浓度梯度下降方向进行的,所以主动转运需要能量的驱动。在原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能源可以是光,ATP或电子传递;而第二级主动转运是在离子浓度梯度下进行的。
21,协同运输(contransport):两种不同溶质的跨膜的耦联转运。可以通过一个转运蛋白进行同一方向(同向转运)或反方向(反向转运)转运。
22,胞吞(信用)(endocytosis):物质被质膜吞入并以膜衍生出的脂囊泡形成(物质在囊泡内)被带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第七章
1,核苷(nucleoside):是嘌呤或嘧啶碱通过共价键与戊糖连接组成的化合物。核糖与碱基一般都是由糖的异头碳与嘧啶的N-1或嘌呤的N-9之间形成的β-N-糖键连接。
2,核苷酸(uncleoside):核苷的戊糖成分中的羟基磷酸化形成的化合物。
3,cAMP(cycle AMP):3ˊ,5ˊ-环腺苷酸,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由于某部些激素或其它分子信号刺激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环化形成的。
4,磷酸二脂键(phosphodiester linkage):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化形成的两个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一个核苷的3ˊ羟基与别一个核苷的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成了一个磷酸二脂键。
5,脱氧核糖核酸(DNA):含有特殊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之间是是通过3ˊ,5ˊ-磷酸二脂键连接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6,核糖核酸(RNA):通过3ˊ,5ˊ-磷酸二脂键连接形成的特殊核糖核苷酸序列的聚核糖核苷酸。
7,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ribonucleic acid):作为组成成分的一类 RNA,rRNA是细胞内最 丰富的 RNA .
8,信使核糖核酸(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用作蛋白质合成模板的RNA .
9, 转移核糖核酸(Trna,transfer ribonucleic acid):一类携带激活氨基酸,将它带到蛋白质合成部位并将氨基酸整合到生长着的肽链上RNA。TRNA含有能识别模板mRNA上互补密码的反密码。
10,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一个外源DNA 通过某种途径导入一个宿主菌,引起该菌的遗传特性改变的作用。
11,转导(作用)(transction):借助于病毒载体,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
12,碱基对(base pair):通过碱基之间氢键配对的核酸链中的两个核苷酸,例如A与T或U , 以及G与C配对 。
13,夏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s):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A=T),鸟嘌呤和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G=C),既嘌呤的总含量相等(A+G=T+C)。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没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另外,生长和发育阶段`营养状态和环境的改变都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14,DNA的双螺旋(DNAdouble helix):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脂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象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 两核甘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联系。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
15.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绕B-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为大沟,窄沟称为小沟。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

❷ 托福阅读背景知识:地球最早是怎么产生生物

托福真题再现:
版本一
1,地球早起大气成分及生物 早起甲烷与二氧化碳占主要地位,没有氧气。因为有了会光合作用的细菌,产生了大量氧气,消耗二氧化碳,提供臭氧层,为当今新生物钟提供必要环境。
版本二
有一个讲地球最早怎么产生生物的
大概有几点,首先是太阳当时不够热,地球当时气体组成像火山的,主要靠两种气体加温度,似乎一种是二氧化碳另一种是m开头的不认识
那种气体组成不适合生命也没什么氧,当时的organism有很大作用,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有一部分被转移成非气态的,这样就形成了后来的大气组成
氧气可以形成臭氧层,保护生物不受紫外线辐射,这块提到了火星等其他星球就没有臭氧层或者臭氧不够多blabla不记得了,反正当时生物都去海里了因为水可以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它们
威学一百解析:本文属于生命起源类型,是托福阅读资历很老的话题之一,写作角度涉及到巴斯德实验、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以及过程的描述,同学在阅读中的难点是要克服对生僻词汇和背景知识的恐惧心理,这些都可以通过多读和精读来实现。

参考阅读:
There is no truly "standard" model of the origin of life. But most currently accepted modelsbuild in one way or another upon a number of discoveries about the origin of molecular andcellular components for life, which are listed in a rough order of postulated emergence:
1. Plausible pre-biotic conditions result in the creation of certain basic small molecules(monomers) of life, such as amino acids. This was demonstrated in the Miller-Urey experimentby Stanley L. Miller and Harold C. Urey in 1953, although it is now generally held that theirlaboratory conditions did not reflect the original Earth's atmosphere.
2. Phospholipids (of an appropriate length) can spontaneously form lipid bilayers, a basiccomponent of the cell membrane.
3. The polymerization of nucleotides into random RNA molecules might have resulted inself-replicating ribozymes (RNA world hypothesis).
4. Selection pressures for catalytic efficiency and diversity result in ribozymes, whichcatalyse peptidyl transfer (hence formation of small proteins), since oligopeptides complexwith RNA to form better catalysts. Thus the first ribosome is born, and protein synthesisbecomes more prevalent.
5. Protein out-compete ribozymes in catalytic ability, and therefore become the dominantbiopolymer. Nucleic acids are restricted to predominantly genomic us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path that might have been taken fromsimple organic molecules to protocells and metabolism. Many models fall into the "genes-first"category or the "metabolism-first" category, but a recent trend is the emergence of hybridmodels.
The origin of the basic biomolecules, while not settled, is less controversial than thesignificance and order of steps 2 and 3. The basic chemicals from which life was thought to haveformed are commonly held to be methane (CH4), ammonia (NH3), water (H2O), hydrogensulfide (H2S), carbon dioxide (CO2) or carbon monoxide (CO), and phosphate (PO43-).Molecular oxygen (O2) and ozone (O3) typically ar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either rare orabsent.
As of 2007, no one had yet synthesized a "protocell" using basic components that wouldhave the necessary properties of life (the so-called "bottom-up-approach"). Without such aproof-of-principle, explanations have tended to be short on specifics. However, some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is field have argued that a "top-down approach" is more feasible.One such approach involves engineering existing prokaryotic cells with progressively fewergenes, attempting to discern at which point the most minimal requirements for life werereached. The biologist John Desmond Bernal coined the term biopoesis for this process, and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a number of clearly defined "stages" that could be recognized in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life.
Stage 1: 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monomers
Stage 2: The origin of biological polymers
Stage 3: The evolution from molecules to cell
Bernal suggested that Darwinian evolution may have commenced early, some time betweenStage 1 and 2.

❸ phenotypically plastic什么意思生态学方面的词汇

表型可塑

❹ muc1粘蛋白的MUC1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MUC1又名PEM(polymorphic epithelial mucin), PUM(peanut lectin binding urinary mucins), DF3, MAM-6, CA 15-3等, 其不同的命名是由于对其分离和检测的方法等的不同而来, 其cDNA克隆是通过筛选从乳腺癌、胰腺癌等细胞系构建的cDNA表达文库而得到的。人MUC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q21, 含有7个外显子。MUC1基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多态性(polymorphism), 即其第2个外显子中含有许多连续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s),每个VNTR含有60个碱基, 富含GC, 不同人的VNTRs数量从20~125不等,最常见的2个等位基因分别含有41和85个VNTRs, 同一个体的不同等位基因其VNTRs的数量也可能不同, 而小鼠的MUC1基因无此多态性。MUC1的这一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小卫星序列(minisatellite sequence)。近期研究结果推测, 小卫星重复单位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种系复合基因转变事件造成的。
不同种属的MUC1基因的差别主要表现在VNTRs的组成不同,但某些区域的组成却是保守的, 如人和小鼠(MUC1)基因的比较研究表明, 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00 bp内的转录起始区, 特别是TATA盒上游区域结构是高度保守的, 这可能与MUC1在上皮性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关。 MUC1基因的编码产物MUC1粘蛋白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200 kD), 其基本特征:① 糖链占整个粘蛋白含量的50%以上, 且多以O-糖苷键与多肽骨架上的Ser/Thr相连; ② 多肽骨架中含有PTS区, 即富含Pro(P),Thr(T)和Ser(S)3种氨基酸的区域, 这3种氨基酸占整个肽链氨基酸含量的20%~55%,此区内含有许多连续重复肽链序列, 所有的O-糖基化位点均位于这些序列中。
MUC1的多肽骨架由胞外段、跨膜段和胞内段3部分组成, 跨膜段和胞内段(含72个氨基酸),在不同种间其结构是高度保守的, 表明它们在MUC1的功能发挥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胞外段含有20~125个连续重复序列, 每个重复序列含有20个氨基酸, 即PDTRPAPGSTAPPAHGVTSA, 其中S,T,A,G,P 5种氨基酸占50%以上, P对MUC1空间结构的形成从而对其免疫原性的决定起重要作用。不同个体间连续重复序列数量的不同是由MUC1基因的多态性所决定的, 因此,胞外段长短可从400~2 500氨基酸不等, 每个连续重复序列中含有5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 其中的4个可发生O-糖基化反应, S,T相邻是糖基化的必要条件。
糖链多以O型糖苷键与多肽骨架连接。每条糖链含有1~20个单糖,以GalNAc(15.0%), GluNAc (19.8%), Gal(44.9%),Fuc(8.9%)和SA(11.4%)最为常见,由核心区、骨架区和外周区组成。核心区是指与多肽骨架上的Ser/Thr相连的GalNAc及直接与GalNAc相连的糖链部分; 骨架区分为Ⅰ型(Galα-3GlcNAc)和Ⅱ型(Galα-4GlcNAc1-3)2种, Ⅰ型结构一般单个存在, 而Ⅱ型可多个同时存在; 外周区是指骨架区末端以α-糖苷键连接的Gal, GalNAc, Fuc, SA及硫酸基, 这些基团在决定MUC1的生化特性(如电荷等)和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末端糖基的加入对糖链的延伸起终止作用, 同时也产生了某些糖链表位, 如血型抗原A, B和H, Lea和Leb, X, Y及Cd抗原决定簇。由于含28个氨基酸的肽链O-糖基化后长度为7 nm, 因此, MUC1胞外段的长度约为240~630 nm, 是细胞表面最先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的膜表面分子之一。 研究表明,MUC1基因的表达主要在转录水平进行调控。这种调控作用是通过MUC1启动子上的顺式作用元件和细胞中的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MUC1的启动子序列约2.9 kb,其中,发挥调控作用的顺式作用元件主要位于5′开放区743 bp的序列范围内。MUC1启动子含有2个Sp1结合位点(GGGGC GGGG),分别位于-576/-568和-99/-90,另外,-101/
-89处有1个SpA结合位点(AGGGGCGGGGTT),-84/-64有1个E-box(E-MUC1)。Sp1与其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可促进MUC1基因的表达,而SpA则下调其表达。Sp1和SpA的比例可能是决定MUC1基因表达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肿瘤细胞MUC1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二者之间的调控失调有关。Sp1位点与E-box(E-MUC1)可能与MUC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有关。最新分析表明,MUC1启动子中含有乳腺特异性、造血细胞特异性、B细胞特异性、T细胞特异性、肝细胞特异性、肌细胞特异性顺式作用元件,这与最近报道的MUC1在除上皮组织外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中表达是一致的,MUC1启动子含有多样性的顺式作用元件,是目前已知真核启动子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对其结构及其与转录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MUC1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MUC1基因转录后的选择性剪切而形成不同同种型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由于MUC1/Y具有肿瘤特异性表达的特点,因此,这种选择性剪切可能与细胞的癌变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表明,MUC1即可诱发抗鬃瘤的CTL免疫应答(MHC限制性和非MHC限制性),同时又可抑制免疫活性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高水平的MUC1表达与肿瘤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提示MUC1可能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Finn的研究小组首先发现在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患者体内存在可杀伤肿瘤细胞的CTL,其特点为非MHC限制性。随后他们又在乳腺癌患者中发现了具有MHCⅠ限制性的识别MUC1表位的CTL。这些现象也在小鼠体内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正是上述发现使MUC1成为一种肿瘤生物治疗的靶分子。 如上所述, MUC1在癌变时可发生量和质的改变, 出现新的抗原表位, 同时, 由于MUC1是最先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的细胞表面分子之一,肿瘤MUC1可以非MHC限制性和MHC限制性方式活化CTLs,这些活化的CTLs可杀伤表达MUC1的肿瘤细胞。因此, MUC1是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active specific immunotherapy)理想的靶分子。
目前, 有多种基于MUC1的免疫原作为疫苗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 有些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自MUC1发现以来,已有多家研究机构制备了多种MUC1单克隆抗体,其中56株已得到国际肿瘤生物医学协会(ISOBM)的确认(见表1),这些抗体中的大多
表1ISOBM确认的MUC1单克隆抗体
ISOBM编号 单抗名称 研制单位 研究者 同种型
ISOBM-122 Ma 552 CanAg Nilsson, O. IgG1
ISOBM-123 BC3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24 HMPV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25 VU- 3-C6 Univ. Hosp. “Vrije Universiteit” Hilgers, J. IgG1
ISOBM-126 VU-12-E1 Univ. Hosp. “Vrije Universiteit” Hilgers, J. IgG1
ISOBM-127 SH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lausen, H. IgG3-k
ISOBM-128 DH-1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29 MF06 C.I.S. Biointernational Seguin, P. IgG1
ISOBM-130 VU-11-D1 Univ. Hosp. “Vrije Universiteit” Hilgers, J. IgG1
ISOBM-131 VA1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1
ISOBM-132 MF30 C.I.S. Biointernational Seguin, P. IgG1
ISOBM-133 BCP 8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2b
ISOBM-134 BW 835 Behringwerke AG Schelp, C. IgG1
ISOBM-135 SMA-1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36 DF3 Centocor Cornillie, F. IgG1
ISOBM-137 27.1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1
ISOBM-138 BC2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1
ISOBM-139 B27.29 Biomira Inc. Craig, D. IgG1
ISOBM-140 VU- 3-D1 Univ. Hosp. “Vrije Universiteit” Hilgers, J. IgG1
ISOBM-141 BCP 7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2a
ISOBM-142 7540MR Bayer Yeung, K. IgG1
ISOBM-143 M26 Sanofi IgM+G1-k
ISOBM-144 VU- 4-H5 Univ. Hosp. “Vrije Universiteit” Hilgers, J. IgG1
ISOBM-145 3E1.2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46 232A1 Netherlands Cancer Institute Hilkens, J. IgG1
ISOBM-147 BCP 9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1
ISOBM-148 115 D8 Centocor Cornillie, F. IgG2b-k
ISOBM-149 MF11 C.I.S. Biointernational Seguin, P. IgG1
ISOBM-150 KC4 Immunotech SA Agthoven, A. Van IgG3
ISOBM-151 5F4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lausen, H. IgM
ISOBM-152 M29 Sanofi IgG1-k
ISOBM-153 BC4E549 Hybritech Inc. Rittenhouse, H. IgG1-k
ISOBM-154 Ma 695 CanAg Nilsson, O. IgG1
ISOBM-155 Sec1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2b
ISOBM-156 VU-11-E2 Univ. Hosp. “Vrije Universiteit” Hilgers, J. IgG1
ISOBM-157 HH 6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lausen, H. IgG3-k
ISOBM-158 M38 Sanofi IgG1-k
ISOBM-159 E29 Dako A/S Askaa, J. IgG2a
ISOBM-160 HH14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lausen, H. IgM
ISOBM-161 GP1.4 Immunotech SA Agthoven, A. van IgG1
ISOBM-162 214D4 Netherlands Cancer Institute Hilkens, J. IgG1
ISOBM-163 43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64 CC2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65 SM3 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 Burchell, J. IgG1
ISOBM-166 12C10 Transgene SA Acres, B. IgG1-k
ISOBM-167 FH6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Clausen, H. IgM
ISOBM-168 BC5N154 Hybritech Inc. Rittenhouse, H. IgM
ISOBM-169 HMFG-1 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 Burchell, J. IgG1
ISOBM-170 VA2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G1
ISOBM-171 B12 Roche Diagnostic Systems Pfleiderer, P. IgG1
ISOBM-172 C595 University of Nothingham Price, M. IgG3
ISOBM-173 BCRU-G7 Norwegian Radium Hospital Rye, P. IgM
ISOBM-174 BCP10 Austin Research Institute McKenzie I. IgM
ISOBM-175 MC5 Immunotech SA Agthoven, A. van IgG1-k
ISOBM-176 7539MR Bayer Yeung, K. IgG2b
ISOBM-177 A76-A/C7 Max Delbrueck Centre f. Mol.Med. Karsten, U. IgG1+M-k
数的识别表位位于MUC1 VNTRs中的APDTRPAPG区域,如BC2识别APDTR,HMFG1识别PDTR等。由于MUC1在肿瘤细胞表面的高度异常表达,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肿瘤靶向治疗的靶分子。目前已有多个实验室在利用MUC1单抗进行肿瘤治疗的研究。

❺ wxb是哪家公司的数字货币

英为财情的数字货币行情库已经涵盖超过2500种虚拟币,搜索bstc,无结果,说明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流行的数字货币。
不过,美股市场中,有一支股票的股票代码是bstc,即biospecifics生物
(bstc)

❻ 什么叫生物多样性

提到生物多样性,大多数人头脑中可能只是个关于动植物种类的简单概念。然而,在巴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国际会议上,不少专家指出,这是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许多误解之一。
生物多样性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的。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正式推广了这一概念,它指所有地球上的生物以及它们呈现的不同遗传特性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在现存1000万到3000万物种中,有约130万到150万面临生存威胁。如今,各类生态系统遭到的破坏及其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退,比以往估计的更为严重。

地球上生存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每一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基因库,这就是基因的多样性,即遗传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为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从微观到宏观,在三个不同水平上来研究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点。其中基因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基础,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概念关键环节。
生物多样性是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是生物进化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野生生物是与人工驯养、种植的动植物相比较而言,泛指那些在野外生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因此,野生生物资源是组成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采取具体措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使野生生物资源世世代代地、可持续地为人类造福。
1.直接使用价值
野生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包括:①药用价值:如青蒿素是一种野生植物中的一种生物碱,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②重要的工业原料:如从一种叫霍霍巴的灌木中提炼出油脂可替代鲸的油脂作为高级润滑油的原料;③科学研究价值:如一种寄生于葡萄根部的蚜虫从北美传到欧洲、使所有葡萄园几乎都遭到毁灭,后来人们发现美国的一种野生葡萄能够抵抗这种蚜虫,科学家利用这一特性,把欧洲葡萄嫁接到美洲葡萄砧木上,才使欧洲葡萄逃脱了毁灭的厄运;又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野败”,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总之,野生生物是培育生物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④美学价值:如“花园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色彩纷呈的各种植物,名山大川与五颜六色的花鸟鱼虫相配合,才构成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美景;⑤文学创作的素材:如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植物或借植物抒发情怀的诗句或作品。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写得细致入微。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借植物抒发高洁的情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生物多样性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
2.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野生生物则是构成生物群落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重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野生生物资源受到破坏,势必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3.潜在使用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❼ microRNA sensors: microRNAsB表达位置哪位知道谁能说几个好点的生物方面的论坛啊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生的、长度约20-24个核苷酸的小RNA,是发夹结构的约70-90个碱基大小的单链RNA前体经过Dicer酶加工后生成。其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每个miRNA可以有多个靶基因,而几个miRNAs也可以调节同一个基因。这种复杂的调节网络既可以通过一个miRNA来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也可以通过几个miRNAs的组合来精细调控某个基因的表达。随着mi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的逐步深入,将帮助我们理解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mi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本身不具有开放阅读框(ORF)。成熟的miRNA,5′端有一个磷酸基团,3′端为羟基。编码miRNAs的基因最初产生一个长的pri-RNA分子,这种初期分子还必须被剪切成约70-90个碱基大小、具发夹结构单链RNA前体(pre-miRNA)并经过Dicer酶加工后生成。成熟的miRNA 5’端的磷酸基团和3端羟基则是它与相同长度的功能RNA降解片段的区分标志。miRNA 5'端第一个碱基对U(尿苷)有强烈的倾向性,而对G却排斥,但第二到第四个碱基缺乏U。一般来讲,除第四个碱基外,其他位置碱基通常都缺乏C。这些分子能够与那些和它的序列互补的mRNA分子相结合,有时候甚至可以与特定的DNA片断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导致基因的沉默。这种方式是身体调节基因表达的一个重要策略。据推测,miRNA调节着人类三分之一的基因。 你可以去生物帮那里了解这类信息,在生物帮可了解最新国内外生物动态、科研资讯、产业资讯,观点评论和访问生物名人博客等。 please click to connect www.bio1000.com/zt/rna/221892.html .that can help you microRNA - 选择方法 1.pre-miRNA是最早采用的microRNA,拥有大量的成功报道。化学合成的pre-miRNA制备快捷,可以标记荧光等追踪。缺点是制备的RNA稳定性较差,而且,由于制备的microRNA较长,合成时RNA的错误难以避免(当合成RNA超过60bp时,出现一个碱基错误率约30%),转录制备的pre-miRNA稳定性较好,但无flank结构,很少使用。质粒载体形式的pre-miRNA也因为发现microRNA的flank对于microRNA功能和测定非常重要,现已逐渐被pri-miRNA取代。 2.人工pri-miRNA效果较pre-miRNA好,也有足够多的成功使用的经验报道,但这种人工microRNA采用固定的mir155 flank,制备的microRNA功能不及天然原始microRNA,故也逐渐较少使用。 3.原始天然pri-miRNA克隆自天然文库的microRNA由于保留了每个microRNA独自的原始天然双臂结构,效果更好,是近来被首选方法。 4.pre-miRNA或pri-miRNA腺病毒:可以转染大多数绝细胞,产品质量可靠。缺点是腺病毒有一定的毒性,以往实验腺病毒毒性并未引起重视,但我们发现在microRNA实验中显得比较突出。另外,制备周期长,费用高也是不容忽视的缺点。 5.慢病毒microRNA:目前最好的microRNA实验产品,缺点是慢病毒自身的不足,即制备lenti-virus时,病毒的质量批间差异较大。 AAV、或retrovirus microRNA:与腺病毒和lenti-virus microRNA一样,具有病毒产品的优势与缺点。 There are several approaches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where specific microRNAs are expressed in a given tissue. Northern blots, microRNA microarrays, and in situ methods such as sensors. In the figure above, a transgenic mouse was created where the lacZ gene is expressed throughout all tissues in the animal, thus the embryo stains almost entirely blue (see above, c). If specific microRNA target sites are placed in the 3"-UTR of the lacZ gene (see above, b), no blue stain will occur if that specific microRNA is present in the same tissue (see below) read the paper by Mansfield et al. .The staining pattern in the mouse embryos above is Hox-like because the miR-10 and miR-196 Hox genes are located in Hox-clusters and are expressed in a manner that is overall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lative locations in the Hox cluster (see figure below). We use sensors to detect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microRNAs in tissues, and are developing newer approaches to follow expression in more sensitive ways-- even in alt mouse tissues. We hope these new tools will give us insight into the function of microRNAs, and perhaps their potential interplay in human diseases such as cancer.

❽ 求论文:病毒中核算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综述】
几种用于发现未知病毒核酸序列的技术及其应用
翁康生
病毒是引发人类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它们极
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还存在人类尚未认知或新出现的
病毒, 随时可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安全〔1 - 3〕。及早地发现,
鉴别未知的或新出现的病毒, 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的先决条
件之一。因此, 建立、储备、改良、发展、乃至创新应用于
发现、鉴别未知或新出现病毒的技术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近20 多年来, 常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技术方法和现代分
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相结合的途径, 发现和鉴别未知病毒。通
过细胞培养的方法分离病毒、电镜观察、用已知病毒的抗血
清建立的免疫学方法作排他性检测、用已知病毒核酸序列建
立的PCR、杂交等方法, 作特异核酸序列的检测、用分子生物
学技术获得未知病毒核酸序列, 查询基因数据库, 检出并确
定未知病毒基因组序列, 最终发现鉴别出未知病毒。
对于无法用细胞分离培养的未知病毒, 有的采用免疫学
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筛选获取病毒特异抗原编码基因
的克隆, 进而发现鉴别出该病毒。更多的则是采用相应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 从被检样品中发现获取未知病毒的核酸序列,
进而发现鉴别未知病毒。无论未知病毒是否可以用细胞培养
分离, 最终对其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分析, 是鉴别和判断的决
定性依据之一, 而获取未知病毒的核酸序列是前提条件。
从少量样品中, 从高度复杂的宿主细胞核酸物质中, 分
离、扩增、获取足够量的无基因序列资料的未知病毒的核酸
片段, 供进一步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 是用分子生
物学技术发现、鉴别未知和新出现病毒的关键之一〔4〕, 也是
最终测定分析, 拼接出未知和新出现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瓶颈
步骤。病毒所携核酸物质有DNA 和RNA 之分, 可采用的技术
方法也有所不同, 现将有关技术与其应用作一简介, 以供
参考。
1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是为寻找分析两个生物样品复杂的基
因组间有何差异而发展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 并
不断得到演化, 发展和应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 与未感
染的同类细胞相比, 二者核酸物质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存
在病毒核酸。消减去二者核酸间相同序列的背景部分, 扩增、
比较、选取余下可能存在差异的部分, 进一步分析以发现未
知病毒的核酸序列。病毒的核酸结构各有不同, 可选用相应
的代表性差异分析法, 见表1 。
111 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DNA Representation difference
analysis , DNA RDA)
此方法是Lisitsyn 等〔5〕利用核酸消减杂交技术〔6〕、PCR 方法
和双链DNA 热变性后互补链退火复性的二级动力学原理〔7 - 8〕
作者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336
表1 病毒核酸类型与各代表性差异分析法的选用
病毒核
酸类型
DNA RDA c DNA RDA
非rRNA 序列
6 核苷酸引导
c DNA RDA
ds DNA 线状√
ds DNA 环状√
ss RNA polyA( + ) √
ss RNA polyA( - ) 3 √
ds RNA polyA( - ) √
3 负链ss RNA polyA( - ) 视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转录机制而定。
而建立的。方法中将需分析的样品DNA(Test DNA ,T- DNA) 和
对照DNA(Driver DNA ,D - DNA) 设为二组,分别用同一种限制
性内切酶酶切处理,并接上5′端去磷酸化的人工接头,补齐接
头后,加入与接头序列互补的引物作PCR 扩增。切除扩增产物
上的人工接头后,切出的T - DNA 连上第二种人工接头,变性
后与过量的变性D - DNA 杂交。通过杂交,消减去T- DNA 中
与D - DNA 中同源的核酸序列,而只存在于T - DNA 中的靶序
列DNA(Target DNA) 则自我退火复性,其两端连有第二种人工
接头。加入与第二种接头互补的引物作PCR ,只有靶序列DNA
呈指数扩增,因而得到进一步富集。进过如此重复的几个轮回
后,以电泳检测比较T- DNA 和D - DNA ,将T- DNA 中呈现的
差异部分作分离,克隆,序列分析。
Lisitsyn 等以10μg 人淋巴细胞基因组DNA 作为D - DNA ,
在相同的人DNA 中加入相当于单拷贝量的120 pg 腺病毒DNA
作T- DNA。以此作为实验模型,用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成
功的寻找、鉴定出外加入的腺病毒DNA 序列。应用此技术,
Chang 等〔9〕在艾滋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 中发现
一段类似人类疱疹病毒的基因, 并由此发现一种新的病毒
HPV8。以后人们又以此技术发现鉴定了HPV6、TTV 病毒、黄热
病毒样基因组、MDV 等〔10 - 13〕DNA 病毒。
112 c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cDNA Representation difference
analysis , cDNA RDA)
Hubank 等〔14〕针对mRNA 所含序列相对简单的特点,提出
了cDNA 代表性差异分析法。它的基本原理与DNA RDA 相同,
主要不同在于,采用识别4 核苷酸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它的
识别位点在mRNA 反转录成的cDNA 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平均
酶切片段长度约256 bp ,保证了cDNA 序列群中绝大多数序列,
至少被切出一个片段可扩增,供差异分析,分离鉴定。
cDNA RDA 技术相对经济,可高效灵敏地用于非常少的起
始材料而获得结果〔15〕。具有polyA( + ) - RNA 病毒,其核酸可
类似于mRNA 分离纯化,因此可应用此技术。利用cDNA RDA
技术,发现鉴定了TiV、MenV ,等〔16 ,17〕RNA 病毒。
113 非rRNA 序列6 聚核苷酸引导反转录的cDNA RDA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 年6 月第8 卷第3 期 Chin Prev Med , June 2007 , Vol18 No13 ·317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polyA( - ) - RNA 病毒,其核酸物质不似于mRNA ,需和宿
主细胞总RNA 同时分离,并用随机引物作反转录。因为宿主细
胞总RNA 中rRNA 约占80 % ,由于竞争反应、靶序列信号被湮
灭等原因,从这样的总RNA 抽提物中,用随机6 聚核苷酸引物
引导反转录的cDNA RDA 技术,发现鉴别polyA( - ) - RNA 病
毒核酸序列是困难的。Endoh 等〔18〕罗列了6 聚核苷酸所有可
能的排列组合,共计4 096 个序列模式,以大鼠18S、518S、28S 等
rRNA、微卫星重复序列、SARS - CoV、BI - 3 病毒等的序列数据
为模型,筛选出在rRNA 序列中出现频率极低或不出现的6 聚
核苷酸序列模式共96 种。将这些序列分别合成并混合后,称
之为非rRNA 序列6 聚核苷酸引物。生物信息学分析96 种序
列模式在哺乳动物病毒科具代表性的1 791 个病毒基因组序列
中出现的频率,数据表明,非rRNA 序列6 核苷酸引物可引导绝
大多数病毒的cDNA 合成。分别用非rRNA 序列6 聚核苷酸引
物和随机6 核苷酸引物作cDNA 反转录效率、cDNA RDA 试验,
结果表明,二类引物对人工合成的RNA (二类引物在其序列中
出现的频率相似) 反转录效率几乎相等,而前者对细胞总RNA
反转录效率远低于随机引物。用二类引物作cDNA RDA ,检测
人工合成的RNA ,前者灵敏度是用随机引物的30 倍。在模拟
实验中用非rRNA 序列6 聚核苷酸引物引导反转录,串联cDNA
RDA 技术,检测鉴别出感染细胞的BI - 3 和SRAS - Cov 核酸序
列片段。
此方法能从1μg 总RNA 中检测出3 ng 的外来RNA ,其检
测灵敏度不及普通的PCR 检测方法,但对于检测鉴别在宿主细
胞中复制,但不知其基因序列的poly A( - ) - RNA 病毒而言,也
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114 抑制消减杂交
cDNA RDA 技术结合消减杂交和PCR 抑制作用〔19〕的技术
原理,Diatchenks 等〔20〕等发展出了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 。与前两种RDA 技术不同点在于,
SSH 技术将内切酶酶切处理的T - cDNA 分为两份,分别接上
不同序列的去磷酸化的接头1 和2 ,分别于过量的D - cDNA
作第一轮杂交。杂交过程中两组中的单链T - cDNA 浓度趋
同,T- cDNA 中的非靶序列单链cDNA 与D - cDNA 中相应序列
形成杂交双链而被消减, T - cDNA 中差异表达的单链cDNA
被显著富集。合并一轮杂交物,加入过量变性D - cDNA ,作第
二轮杂交。合并的二组份一轮杂交物中剩下的趋同化、经消减
杂交后的单链T - cDNA 能互补杂交, 可以形成: 原组内
T- cDNA 单链间的杂交、T - cDNA 与D - cDNA 单链间的杂
交、二组间T- cDNA 单链间的杂交。补齐杂交反应后双链cD2
NA 末端,用分别与接头1 和2 的外侧部分序列互补的寡核苷
酸为引物,作PCR 扩增。二组份间T- cDNA 互补单链杂交物,
因两端分别具有接头1 和2 ,可被指数扩增;T - cDNA 与D -
cDNA 杂交物和剩余单链T- cDNA ,因一端具接头序列,被线性
扩增;而同组间T- cDNA 杂交物两端具反转重复长序列,因抑
制性PCR 效应,在PCR 反应循环中分子内退火形成稳定的“锅
柄结构”〔19〕而不被扩增。因此,SSH 技术通过二轮消减杂交和
抑制性PCR 特异扩增,使假阳性大大降低,提高了检出低丰度
靶mRNA 的灵敏度。
Hu 等〔21〕应用SSH 技术,结合反转录酶的模板切换(tem2
plate - switching) 功能, 以HCV RNA 阳性血清体外感染的人
MOLT- 4 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 细胞系为模型,通过反转录
合成全长cDNA、抑制性消减杂交、消减的cDNA 文库构建、反相
斑点杂交筛选,在被筛的96 个克隆里,T- cDNA 探针杂交呈特
异阳性的16 克隆中,序列分析后得到4 个插入HCV 序列的
克隆。
2 非特异多重引导滚环式扩增法
乳头瘤病毒、痘病毒等,其基因物质为环状DNA 分子。在
事前未知基因序列的情况下,发现和鉴别这类病毒核酸序列还
可选择非特异多重引导滚环式扩增法(multiply primed rolling -
circle amplification ,RCA) ,扩增、分离、获取其基因片段供进一步
分析。
自然状况下,环状DNA 经常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Dean
等〔22〕应用随机6 聚核苷酸作引物,加入φ29 DNA 聚合酶,以质
粒DNA 和噬菌体DNA 为模型,建立了多重引物引导的滚环式
扩增法。φ29 DNA 聚合酶可长距离( > 70 000 nt) 地结合于DNA
模板,进行链置换DNA 合成。而随机6 聚核苷酸引物可多位
点的与单链环状DNA 互补复性。在φ29 DNA 聚合酶作用下,
以随机引物引导,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 链。当合成链延伸到
与模板结合的随机引物5′端时,在φ29 DNA 聚合酶的链置换活
性作用下,下游被延伸的随机引物链被“甩”出模板。而上游的
延伸链继续在环状模板上复制合成。同时,被从单链环状模板
上“甩”出的互补链,又成为新的模板,随机引物与之结合,在
φ29 DNA 聚合酶作用下,继续以枝杈的形式进行链延伸和链置
换,最后以双链DNA 串联体形式释放。用此法可使1 ng 纯
pCU18 环状DNA 模板延展式地扩增至107倍。
Rector 等〔23〕以此原理建立了不依赖已知的特定基因序列
(非序列依赖性) 的多重引导滚环式扩增环状DNA 病毒基因组
方法,并应用其扩增获取了HPV 16 的基因组DNA。在接近实
样的试验样品中,由于稀释倍数和环状DNA 分子较大等原因,
将HPV 16 基因组DNA 扩增了214 ×104 倍。
3 病毒颗粒相关核酸的非序列依赖性PCR 扩增
病毒核酸可包裹于病毒外壳内,病毒的蛋白外壳或脂膜对
病毒核酸具有保护作用。而病毒颗粒具有不同于细菌或其他
真核细胞的理化特性。利用这样的特点Allender 等〔24〕和Stang
等〔25〕各自建立了病毒颗粒相关核酸的非序列依赖性PCR 扩增
方法(sequence - 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 。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在
于,依据病毒颗粒小、具一定密度,用0122μm 滤器过滤、或再串
上超速密度梯度离心,从样品中分离出病毒颗粒,DNA 酶酶解
游离的DNA ,裂解病毒颗粒,抽提获取较纯的病毒颗粒相关
核酸。
Allender 等〔24〕借鉴RDA 原理,对病毒颗粒相关核酸用限制
性内切酶酶切后,作非序列依赖性单引物PCR 扩增( sequence -
independent single primer amplification ,SISPA) :将抽提获取的DNA
或RNA 分别补齐,合成第二链DNA ,或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酶切片段两端连接一种接头,并以与接
头同序列的单一寡核苷酸为引物,作PCR 扩增。扩增产物进一
步克隆与序列分析。用此法检验HBV 阳性血清和GBV - B 阳
性血清样品,结果在相当于106/ ml 个基因组拷贝浓度的50μl
样品中,可重复试验检出相应的病毒基因片段。
Stang 等〔25〕则在得到双链DNA 或双链cDNA 后加入k - 随
机引物,此种引物5′端含有20 个固定序列的核苷酸,3′端则有
·318 ·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 年6 月第8 卷第3 期 Chin Prev Med , June 2007 , Vol18 No1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MNNMNM6 核苷酸随机简并序列。与变性模板退火时,6 核苷
酸随机简并序列随机地与模板相应序列互补退火,在T4 DNA
聚合酶作用下作链延伸。然后在延伸产物中加入k - 随机引物
中固定序列部分的20 寡核苷酸作引物,进行PCR 扩增。扩增
产物电泳分析、克隆、测序。用此方法检验由实时- PCR 定量,
包括病毒颗粒相关核酸及游离核酸在内的病毒基因组拷贝数
为109/ ml 的Cox - 3 和MAV - 1 培养物。前者的12 克隆中,
9 个克隆插入有肠道病毒的四个不同区域的同源基因片段;而
6 个MAV - 1 中分离的克隆内,5 个含有99 % 同源MAV - 1 基
因片段。
基于病毒颗粒分离纯化、DNase 处理、病毒颗粒相关核酸的
非序列依赖性PCR 扩增,获取、鉴定未知病毒的基因片段,尽管
灵敏度不够高,但其实验时间较短,步骤相对简单,对于病毒拷
贝数高,时间紧急的样品鉴别,是较适宜的一套方法。
病毒的种类、结构、特性多种多样,感染病毒后需要检验的
样品又各不相同,因此用于发现鉴别未知病毒的核酸序列的技
术,也不是固定不变和完全通用的。以上的技术方法各有优缺
点和适用范围。而针对扩增获取未知病毒基因组序列片断,这
一发现鉴定未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要点或瓶颈,必然还
会有新的改进、创新技术出现,将会更快、更灵敏、更简便、更准
确的发现鉴别未知病毒。
参 考 文 献
〔1〕 Drosten C , Gunther S , Preiser W, et al1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orona2
viru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1 N Engl J Med ,
2003 , 348 : 1967 - 19761
〔2〕 ven den Hoogen BG, de Jong JC , Groen J , et al , A newly discovered
human pneumovirus isolated from young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tract
disease1 Nat Med , 2001 , 7 : 719 - 7241
〔3〕 Fouchier RA , Hartwig NG, Bestebroer TM, et al1 A previously unde2
scribed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 in human1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2004 , 101 : 6212 - 62161
〔4〕 Muerhoff AS , Leary TP , Desai SM, et al1 Amplification and subtraction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discovery at novel human viruses1 J
Med Virol , 1997 , 53 : 96 - 1031
〔5〕 Lisitsyn N , Lisitsyn N , Wigler M1 Clo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mplex genomes1 Science , 1993 , 259 : 946 - 9511
〔6〕 Lamar EE , Palmer E1 Y- encoded1 Species - specific DNA in mice :
evidence that the Y chromosome exists in two polymorphic forms in in2
bred strains1 Cell , 1984 , 37 : 171 - 1771
〔7〕 Wieland I , Bolger G, Asouline G, et al1 A method for difference
cloning : geng amplification following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90 , 87 : 2720 - 27241
〔8〕 Milner JJ , Cecchini E , Doming PD1 A kinetic model for subtractive hy2
bridizationg1 Nucleic Acids Res , 1995 , 23 : 176 - 1871
〔9〕 Chang Y, Cesarman E , Pessin MS , et al1 Identification of herpesvirus
- like DNA sequence in AIDS - Associated Kaposi’s Sarcoma1 Scie2
nce , 1994 , 266 : 1865 - 18691
〔10〕 Challoner PB , Smith KT , Parker JD , et al1 Plaque - associated expres2
sion of human herpesvirus 6 in multiple selerosis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95 , 92 : 7440 - 74441
〔11〕 Nishizawa T , Okamoto H , Konishi K, et al1 A novel DNA virus (TTV)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transaminase levels in pasttransfusion hepatitis
of unknown etiology1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 1997 , 24 : 92 -
971
〔12〕 Simons JN , Pilot - Matios TJ , Leary TP , et al1 Identification of two fla2
vivirus - like genomes in the GB hepatitis agent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1995 , 92 : 3401 - 34051
〔13〕 Endoh D , Cho KO , Tsukamoto K, et al1 Application of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to genomic fragments of Mark’s disease virus1 J Clin
Microbiol , 2000 , 38 : 4310 - 43141
〔14〕 Hubank M, Schatz DG1 Identifying differences in mRNA - expression by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cDNA1 Nucleic Acids Res ,
1994 , 22 : 5640 - 56481
〔15〕 Bowler LD1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cDNA1 Methods Mol
Med , 2004 , 94 : 49 - 661
〔16〕 Chua KB , Wang LF , Lam SK, et al1 Tioman virus , a novel paramyxo2
virus isolated fromfruit bats in Malaysia1Virology , 2001 , 283 : 215 -
2291
〔17〕 Bowden TR , Westenberg M, Wang LF , et al1 Molecular characteriza2
tion of Menangle virus , a novel paramyxovirus which infects pigs , frut
bats , and humans1 Virology , 2001 , 283 : 358 - 373
〔18〕 Endoh D , Mizatanil T , Kirisawa R , et al1 Species - independent detec2
tion of RNA virus by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using non - ri2
bosomal hexanncleotides for reverse transcription1 Nucleic Acids Res ,
2005 , 33 : e651
〔19〕 Siebert PD , Chenchik A , Kellogg DE , et al1 An improved PCR method
for walking in uncloned genomic DNA1 Nucleic Acids Res , 1995 , 23 :
1087 - 10881
〔20〕 Diatchenko L , Lau YF , Campbell AP1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2
bridization : a method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or tissue -
specific cDNA probes and libraries1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1996 ,
93 : 6025 - 60301
〔21〕 Hu Y, Hirshfield I1 Rapid approach to identify an unrecognized viral a2
gent1 J Virol Methods , 2005 , 127 : 80 - 861
〔22〕 Dean FB , Nelson JR , Giesler TL , et al1 Rapid amlification of plasmid
and phage DNA using phi 29 DNA polymerase and multiply - prime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g1 Genome Res , 2001 , 11 : 1095 - 10991
〔23〕 Rector A , Tachezy R , Ranst MV1 A sequence - independent strategy
for detection and cloning of circular DNA virus genomes by using multi2
ply primed rolling - circle amplification1 J Virol , 2004 , 78 : 4993 -
49981
〔24〕 Allander T , Emerson SU , Engle RE , et al1 A virus discovery method
incorporating DNase treatment and its applicationg to the identificationg
of two bovine parvovirus species1 Proc Natl Aced Sci USA , 2001 , 98 :
11609 - 116141
〔25〕 Stang A , Korn K, Wildner O , et al1 Characterization of virus isolates by
particle - associated nucleic acid PCR1 J Clin Microbiol , 2005 , 43 :
716 - 7201
(收稿日期: 2006 - 05 - 15)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 年6 月第8 卷第3 期 Chin Prev Med , June 2007 , Vol18 No13 ·319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❾ BSTC是数字货币吗哪家公司发行的

BSTC是美国百仕通集团发行的虚拟数字货币,给有一个黑钻币我是百仕通集团发行的,BSBC我是百仕通集团的,百事通集团是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全球最大的资金管理公司

阅读全文

与biospecifics生物股票成交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姜慧恩演的片 浏览:924
最新带挠脚心的电影 浏览:117
刘智苑健身是什么电影 浏览:294
韩国恐怖电影失踪免费观看 浏览:899
韩剧电影免费看伦理 浏览:373
韩国最好看的三极推荐 浏览:503
两个男人一起做鸭子的电影 浏览:745
国产恐怖片反派带着面具拿着菜刀 浏览:522
可可托海 电影 浏览:472
池恩瑞的作品 浏览:18
巨猫电影 浏览:178
吃人奶 片段 浏览:168
啄木鸟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298
江湖左手谁演的 浏览:670
部队题材电影军人可以去影院免费看吗 浏览:564
章子怡 床戏 浏览:718
结婚过的男女电影 浏览:163
床戏影视 浏览:182
想看片却找不到网站 浏览:724
国语电影免费在线 浏览: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