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轩高科今日股价应对应的配债价格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5月。公司主要从事铁锂动力电池新材料、电池芯、电池组及电动自行车、风光锂电绿色照明系统、电动汽车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并延伸开发电动高尔夫车、锂电光伏电源、锂电备用电源等多领域
2. 为什么说大众同时入股国轩高科与江淮汽车是一个互相解套的游戏
从上上周开始,江淮汽车与国轩高科,两只A股股票上演连续的强势涨停板,在此之前,不排除有消息流出的可能,但嗅觉敏锐的人已经提前嗅到了机会,此刻汽车圈内友人之间的问候,不再是“您好”,而是变成“您上车了吗”?
疫情拖累实体经济进一步下滑,国轩与江淮股票的相继爆发,对于小散户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解套机会,然而对于全球车坛销量和营收老大的大众汽车集团而言,又何尝不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自我解套和救赎?
大众光环背后的焦虑
曾经大众汽车在华高歌猛进,中国市场所提供的销量和利润占比竟然达到了大众汽车集团全球的1/3,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背后,大众又何尝不是使自己越陷越深?
在疫情引发加剧全球动荡并引发更长的危机的时候,中国市场几乎成为了跨国大车企集团不得不依赖的“避风港”。
相比丰田在全球市场更加均衡的布局,大众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更加畸形,但是面对日益加深的全球化风险,加持中国市场几乎又成为大众唯一的选择,而以现在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产能布局和一系列本土化体系来看,属于完全的重资产投入,当然在过去风顺水的时候这就是大众汽车稳定的现金牛,而在市场稍有风吹草动的情况下,对于大众而言,则会被套得很深。
而现如今的市场形势来看,大众在中国燃油车市场市占率在达到巅峰之后,形势已经日益严峻。
日系后来居上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以南北大众为主,燃油车的销量近年来已经处于下滑周期,短期来看,SUV车海战术,弥补了其在轿车市场的下滑,但是实际上看来,大众正在被年轻消费者所抛弃,与年轻就去SUV的80后明显不同的是,90s中首次购车用户更多青睐于操控性能更佳的运动型轿车,而大众中规中矩的街车形象,在他们看来不够个性与潮范儿。
另外客观上也要承认,大众的燃油车依然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在过去十年间进步几乎乏善可陈,而反观日系两田,不仅弥补了过去的短板,而且让长板变得更长,恰好撞上这一波产品爆发期,因而大众的颓势是难以避免的。
从争夺年轻消费者上面,大众已经输给了两田。
笃定江淮大众
另一方面,随着豪华品牌的加速下探,以大众为代表的主流合资品牌中遭受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以前购买大众的主要用户现在大多升级已转向BBA;除去日系分走一步粉蛋糕之外,另一方面年轻人的首购门槛也在快速提高,现如今相当多年轻人的第一部车就是豪华品牌起步,尤其是“帕萨特A柱断裂门事件”上汽大众公关反应迟滞的现象值得检讨,质量危机的爆发,则加速了大众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溃败。很显然,面对越来越理性的市场和消费者,大众不能以过去的经验和思想来套路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尤其是上汽大众,在失去帕特这根顶梁柱之后,正变得岌岌可危。以4月份的销量数据来看,上汽大众终端库存增加了5万多台,其背后是整个上汽集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业绩压力。
就在南北大众的竞争中,上汽大众在丢失销冠之后,颓势难掩,已经被一汽-大众拉开一个身位,对于中国市场的变化,大众有清醒的认知,面对现如今南北大众两家合资公司的盘根错节,在股权的争夺上,难有大的进展的情况下,大众很快将视线移至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公司——江淮大众。
大众被迫寻求解套方案
相比研发与制造,社会学是一门更为复杂的学科,更是大企业掌门人的必修课。全球化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做大生意的绝佳机会,然而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无论中外,阶层的固化都在不断加深,这对于大众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时下的中国车市的消费者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层,追求经济实用的用户明显偏爱日系,而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心态越来越开放,相比传说中的“下水道油纸包”,以及大众过去一直所宣扬的激光焊接、空腔注腊等技术,距离他们都太过遥远。然而,以日本动漫为代表的日本文化,对于现在的新生代年轻人而言,才是最为熟悉和喜爱的。
尤其是一汽大众捷达开启廉价车战略以来,让德系品质由以往的高高在上到不断走下神坛,也使得上汽大众斯柯达不得不跟进,宣布官方降价。但同样就是降价,日系与德系可能就是截然相反的效果,日系可能降价,会口碑越来越好。而德系降价会被质疑减配,越来越被人嫌弃,正是源于消费者购买的心态不同,很明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阶层固化的另一端,则是上层中产和精英阶层的地位不断稳固,能够不断对外释放稳定的购买力。大众近20年来虽不断尝试高端化的突破,但是辉昂停产之后,这一代的途锐销量也同样大不如前,上汽大众辉昂功败垂成之后,途昂被迫打骨折,再推威然,无论是途昂还是探岳,都靠推出“X车型”来博取市场的眼球,另一方面一汽-大众此前推出的SMV概念车,在明眼人看来,这都暴露出了大众品牌在高端化方面已经陷入黔驴技穷的尴尬。
相比之下,作为大众老对手,丰田在全新TNGA架构和双擎混动的加持下,在传承经典口碑与品质的基础上,并以新的画风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30到100万元价格区间内,丰田在换购和增购人群中,遥遥领先,由此也暴露出大众过去重视销量数据,轻视经营质量的短板。
电动化战略开启“All in”模式
“排放门事件”敲醒了大众,日系不仅在传统燃油车节能减排方面占尽优势,而且在混动技术方面也同样独步天下,在经济成本和稳定性方面做到了极致,大众发布了雄心勃勃的"Roadmap E"战略,加速赶超并直接跳过混动发展阶段是大众在电动化战略方面被迫的选择。然而,从目前来看,“All in”模式虽然已经开启很久了,但实际上仍然进展缓慢,雷声大雨点小,至少从迪斯续约被拒一事来看,向来多方博弈的大众汽车董事会,对其业绩不满的态度是一致的。
要想摆脱“被套死”的命运,大众汽车将不得不寻求主动变革,在“新四化”的大潮之下,汽车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正在遭遇百年未有之挑战,"Roadmap E"战略的背后是大众汽车由传统汽车主机厂向智能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野心。这是一个开放创新的时代,大众汽车将自身定位于移动出行生态的核心,整合吸纳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便为大众汽车集团的“All in”增加了又一成保险,电动化战略有望提速。
绑上大众战车,江淮寻求自身解套
对于汽车工业有一定基础,但是在行业中逐渐被边缘化,却对于发展和壮大工业脊梁有迫切需求的安徽省而言,与大众的利益诉求不谋而合。
其中,江淮汽车毫无疑问是大众汽车撬动这一轮战略转型的重要支点。作为一家历史超过50年的综合性汽车厂商,江淮正处于危急时刻。从上市之后到成为首批混改试点企业,江淮的第一次混改并不算成功。没有很好地起到整合资源以及对国有资本更好地带动和监督的作用。时下江淮汽车的企业经营和发展,虽然短期内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但是应该看到江淮汽车仍然是“奇货可居”。引入外资参与国企混改,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正式获取江淮控股50%股权,股权交割完成后,大众将间接持有上市公司江淮汽车12.615%的股权,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尚属行业首创,安徽地方政府再一次展现了其改革的魄力和决心。
引入大众汽车,无疑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混改方案,产业资本的导入无疑比单纯套利的金融资本,对于江淮汽车的长远发展来说更加有利,现阶段助力大众汽车电动化战略提速并获得大量新能源积分,而从未来来看,入主上市公司,对于江淮汽车而言,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解套,更是第二次生命的开始。随着混改大幕的落下,至少江淮汽车2万多名员工,对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
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功
5月29日,安徽省国资委、大众中国、江汽控股三方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关于向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增资之意向书》之后,笔者也注意到了前期参与江淮大众项目谈判的大众方面相关负责人在转发朋友圈时留言“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功!”
更值得仔细解读的是迪斯的发言,“实施增资控股后的江淮大众将成为大众在华推动电动化战略,以及与江淮合作的最主要平台。双方将聚焦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合作,并与大众在华另两家整车合资车企——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形成补充和协同”。在同时入股江淮汽车与国轩高科之后,大众汽车将努力将安徽打造成中国新的电动汽车中心。
直接目的来看,大众就是奔着话语权和双积分来的,工信部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2019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的公示》显示,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的2019年新能源汽车积分实际值均不达标,分别为9.14万分、5.69万分,而两者的达标值分别为18.8万分、20.2万分,距离达标均有较大距离。
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而宝马出身的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也同样希望以宝马经验在江淮大众进行复制。
绝对控股江淮大众,是大众的核心目的,在目前思皓品牌市场受阻的情况下,增持江淮大众股份,无疑也开启了未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迪斯在连线中透露,除了继续扩充江淮大众小型电动车的产品线外,输入大众集团旗下的品牌资源也在被考虑中。
可见,江淮大众也是大众汽车未来制衡南北大众的一道杀手锏。
江淮业绩承压,短期内解套困难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入股江淮,直接持有江淮汽车母公司江汽集团50%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折算成本价约14元/股,的确为江淮汽车的后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总之江淮或能为大众在华的发展提供包括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市场与渠道等多维度的保障,夯实基础的意义至关重要。
但是从大众汽车高层的回复来看,目的性非常明确,对于国内媒体所猜测的,大众汽车集团可能是看中江淮商用车资源的猜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回应称,大众与江淮的合作只集中在乘用车领域,不会涉及商用车。
对于江淮大众的未来规划,大众方面表示,合资公司计划到2025年再推出5款纯电动汽车,将更加完善的研发中心列为大众汽车集团研发团队的一员,同时依据大众汽车标准重建全方位的电动汽车工厂,并于2023年之前实现MEB平台的投产。
客观上来看,大众在于铃木分手以后,在全球化布局方面的确是缺少一个可靠的伙伴,尤其是针对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江淮的国际化开展很早,有合适的产品、渠道和经验,对于大众来说,的确是一个有效的互补,但是这些想象空间都只能留给未来,目前尚不清楚大众方面派驻江淮高管和董事会席位的情况。江淮与大众的合作留下了太多待解的谜团,其中少不了深入探讨和磨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炒概念归炒概念,江淮大众两年内都会处于投入期,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财务压力,同时,大众入股之后,对于江淮汽车的业绩也难有明显的改善,江淮在市场和产品方面依然保持独立性,事实上,6月2日的股票走势也是印证了这一点,从涨停板到跌停板,成交量和换手率突然放大。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江淮而言,虽然绑上了大众的战车,但是要想避免边缘化,未来两三年的转型关键期内,依然要靠自己坚定地走下去。
入主国轩高科,助力安徽省前首富成功解套
作为大众汽车集团要将安徽打造成中国新的电动汽车中心,此番战略布局的另一条线——国轩高科,同样也是大众汽车集团电动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江淮大众的工厂产能建起来了,当然得有稳定的前端供应链,而锂电池产能瓶颈的制约又是各家主机厂争夺的焦点。
要避免受制于人,主机厂都选择了“绑定”电池企业,而欧系厂商在电池技术方面本身就是短板,因而无论是大众还是宝马与戴姆勒,都选择了一致向东看。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47%股份,成为后者最大股东。国轩高科作为国内第一阵营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出货量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但与前两者在营收和盈利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2019年扣除非净利之后巨亏3.45亿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仅仅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没有稳定的后端销售市场,面临韩系电芯的穷追猛打,国轩高科在未来几年内的竞争压力势必还将陡增,如今遇上了大众这么一个愿意出钱入股,又愿意带货的大老板,自然是喜上眉梢。国轩高科创始人李缜成功套现(失去了第一大股东位置,但仍为实际控制人),无疑是一个完美的金蝉脱壳的计划,而且这位前安徽前首富(2017年以92.8亿元财富名列榜单第313位,成为安徽“首富”)拿到的还可能是实实在在的钱,而不是涨跌无常的股份。
虽然出货量不及前两位,但国轩高科同时拥有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技术优势,横跨低成本和高性能两大产品路线和完善的技术储备,结合目前市值来看,性价比优势明显,自然也成为大众汽车收购的理想标的。当然对于大众而言,破解了所占整车制造成本最高(约1/3)的动力电池的难题,能够打造稳定而低成本的动力电池供应体系,在MEB纯电动平台当中解决了VDA电池的问题,这也帮助大众在跨国汽车厂商当中实现先下一城。对于整个集团庞大的电动化战略转型来说,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刚刚引入蔚来中国总部落户之后,又吸引大众入股江淮与国轩高科,安徽省和合肥市大手笔不断,不得不令人赞叹。刚刚步入新一线门槛的合肥市,在今年初立下了万亿GDP的目标,后疫情时代,必将迎来一波提速发展。大众汽车在合肥投下160亿元,对于合肥来说,壮大了工业脊梁,将让一年一度的“世界制造业大会”更加靓丽,同时为合肥IC产业解决了下游渠道的大量问题。无论如何,大众、江淮与国轩的携手,安徽省、合肥市是穿线搭桥的人,同时也是最大的赢家!(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国轩高科每10股派发1.5元算高送转吗
少年,这不算的,10送0.15忽略不计,要找高送转,上无忧股吧上面找吧。
4. 国轩高科的股票为什么一直跌
该股前期涨幅较大,现在回调也是正常的,
5. 大众中国入股国轩高科 成公司第一大股东
中国网汽车5月29日讯 记者获悉,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国轩高科与大众中国签订《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之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珠海国轩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和实际控制人李缜将合计向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中国)转让其持有的国轩高科56,467,637股股票,占《股份转让协议》签署日公司总股本的5%。
根据《股权认购协议》,国轩高科将向大众中国定向发行相当于本次发行前国轩高科已发行的股份总数30%的人民币普通股股份。
若本次非公开发行前,公司已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按照12.19元的转股价格全部转股,公司总股本将变更为1,281,116,473股,按此测算,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总数不超384,334,941 股(含本数)。
据了解,本次非公开发行和股份转让完成后,大众中国将持有国轩高科26.47%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拥有13.20%的表决权。尽管如此,但根据协议,李缜及其一致行动人仍为持有公司第一大表决权的股东。大众中国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将不可撤销地放弃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份表决权,以使大众中国的表决权比例比创始股东方的表决权比例低至少5%。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6. 传大众收购国轩高科30%股份已获董事会批准 将花费7.4亿美元
国轩高科(002074)今日股价走势受此消息刺激,今天国轩高科股票午后“直线涨停”,截至收盘,国轩高科股价报收24.83元/股,成交27.08亿元,总市值280.4亿元。截止到发稿时,国轩高科收到关注函,要求说明大众集团将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报道内容是否属实,如否,请予以澄清说明。
国轩高科是国内前三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大众汽车即将国产的新能源车型奥迪e-tron就会部分采用来自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组。
大众汽车集团对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有着强劲的需求,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与各个电池企业合作,而“将要”收购国轩高科,无疑也是巩固自身对于动力电池的话语权,确保动力电池供应的顺畅。
7. 52亿入股国轩高科 大众汽车将成国内第3大电池供应商最大股东
4月21日,大众或将收购国轩高科股份,持股从20%增至30%。这一消息曝出后,国轩高科午后一度涨逾9%。据知情人士透露,将通过定向增发不超过30%的股份及协议转让部分股权的方式成为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并将在未来三年内进一步成为国轩高科的控股股东。
同时,大众汽车之所以在众多电池供应商中选中国轩高科,其一是国轩高科在2019年动力锂电池装机量达到3.24Gwh,居国内前三,其现有年产能为16Gwh,规划产能达35Gwh,基本可以满足大众汽车短期内的需求。
不仅如此,国轩高科与江淮大众同样位于安徽合肥,通过江淮大众,大众汽车与国轩高科之间和合作也会更便于开展,地方政府对大众汽车与国轩高科之间的合作支持,也会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大众或将收购国轩高科股份已获大众集团董事会批准,将通过定向增发及股权转让的方式成为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双方或将在未来的新能源电池方向进行合作,或许也能够为大众即将推出的ID3产品带来一线生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 国轩高科将进行股权转让交易,对象会是大众吗
5月20日,国内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停牌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李缜,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国轩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李晨,正在筹划股权转让事宜,拟向战略投资者转让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权,并涉及其他表决权安排。因此,国轩高科申请5月20日上午开市起停牌,预计不超过5个交易日。一时间起了行业内的关注。
究竟是谁要对国轩高科投资呢?有两个关键信息值得品味。《公告》中指出,“前述事项可能导致公司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权的变更。本次交易对手方属于制造业,该事项仍然涉及有关部门的事前审批。”从目前的信息推测,战略投资者或与汽车行业有关联,同时不否认存在被海外企业并购的可能性。因此有消息猜测对手公司指的是大众汽车。早在2019年8月,就有外媒报道,大众正在考虑入股或者同中国电池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其中包括国轩高科。今年1月,外媒再次报道,大众集团计划通过折扣私募股权配售方式,收购国轩高科20%的股份,价值约5.6亿美元。4月,再次有传闻“大众集团将收购国轩高科30%的股份,价值为7.4亿美元。
根据大众汽车计划,2025年之前将推出50款纯电动车型。2025年在中国将推出超30款新能源汽车,如纯电动SUV大众ID.4就将率先在中国生产。未来10年,大众新能源汽车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200万辆。因此,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后,大众每年动力电池需求将超过100GWh。这样看来大众确实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因此大众与国轩高科之间不断发生的绯闻可能也并非空穴来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 大众52亿入股国轩高科未来三年或成控股股东
北京时间4月21日,大众集团将出资7.4亿美元,或收购国轩高科股份,持股从20%增至30%。这一消息曝出后,国轩高科午后一度涨逾9%。
为了解决动力电池的供求问题,大众集团已经开始从四个方面发力了,一是直接扩大供应商的列表,增加电池来源;二是投资电池企业合资创办电池工厂,合作生产动力电池;三是组建自己的动力电池研发团队,真正掌握动力电池的研发技术;四是与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自己在电池生产中不受原材料限制。
大众并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补充电池供应能力,提高供应链安全,这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更贴近市场。接下来,或许会看到更多的动力电池并购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10. 大众或将收购国轩高科20%股份 加速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
为加速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大众汽车或将收购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20%股份。此次交易或将使大众成为首个直接持有中国电池生产商股份的车企,并且也将促使其完成2025年之前在中国出售1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年度目标,其中包括插电混动车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